更好发挥法律作用 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解读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更好发挥法律作用 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解读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
新华社记者高敬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30日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这是我国旨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进行的专门立法。为什么专门制定法律保护青藏高原生态?这部法律草案有哪些看点?
据草案说明介绍,我国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8万平方公里,涉及西藏、青海、新疆、四川、甘肃、云南6省区的有关县市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敏感区,是世界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和亚洲多条重要江河的源头区。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供应、气候系统稳定和碳收支平衡,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草地退化仍较严重,冰川退化风险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较大,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极端气候增多,气候风险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增加。应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风险,需要从国家立法层面加强青藏高原系统保护和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依法守住国家生态安全边界。
草案说明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项立法工作,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调研和立法论证,共提出8份调研和评估报告。法律草案起草工作中,准确把握立法定位,突出重点内容,针对青藏高原特定的、突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系统构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同时,草案注重与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做好衔接。
草案共七章六十四条,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生态风险防控、完善保障和监督等内容。
草案确立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紧扣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草案明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围绕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草案规定了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资源开发准入等制度措施。
围绕全面保护和有效修复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草案对河流、湖泊、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的保护作出规定,加强对三江源等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加强对青藏高原珍贵、濒危和区域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规定了耕地保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防治、绿色矿山建设等制度措施。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带来的生态风险,构建高效的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体系,草案规定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评估、自然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重要冰川雪山封禁和冻土保护、重大工程生态影响监测、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等制度措施。
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草案还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生态保护补偿等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规定了绩效评价考核、执法监督、司法保障和人大监督等制度措施。
草案说明指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对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生态保护采取特别的制度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有利于加强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更好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依法解决青藏高原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灾害风险防范、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捍卫英烈荣光!法律这样守护烈士权益
- 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如何落地落实 专家呼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2024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在京启动
- 法官细论“开门杀”引出的法律问题
- 中国法学会将积极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
- 两部门印发意见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
- 新华全媒+|2023年,那些温暖了你我的法律法规
- “萝卜刀”火爆校园,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
-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激活开放棋眼 精准落子护航 广西边检为更高水平开放发展赋能增效
- 为了心中那抹清香——边境缉毒卫士印象记
-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杜兆才受贿案一审开庭
- 拨云见日,让正义的阳光照进来
- 毛丽英:追求公平正义,无悔责任担当
- 智慧农业数据知识产权AI标注(ISO/TC347/AHG5)国际注册专家张民元律师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人民代表报》专访
- 北师大·大成/刑辩案例研讨讲堂:于兴泉《刑事案例与营商环境、法律实践》
- 首例违法使用“COD去除剂”干扰监测设施污染环境案在湖州宣判
- “程序辩护高端论坛”在长春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