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律师于兴泉:为民营经济撑好法治“保护伞”
在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于兴泉律师是刑事辩护领域里响当当的“老兵”——专注于经济犯罪、职务犯罪及涉黑恶案件的辩护与研究,一扎就是二十多年。他不只是在法庭上为当事人争权益,还总想着通过写文章、带新人,把法治的“温度”传递到民营经济的角落里,让企业能更安心地做事。
从死刑复核到经济案,每一步都抠“实”
于兴泉告诉笔者,他的刑事辩护经验,是从一个个硬案子里磨出来的。他尤其擅长暴力犯罪案件的死刑复核辩护,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挖细节”。2025年5月大成所办的“暴力犯罪案件死刑复核阶段辩护经验”分享会上,他没讲空泛的理论,直接拿自己办过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举例——那案子最后死刑复核没被核准,靠的就是他在一审、二审案卷里反复翻找,把对被告人有利的情节、线索一个个拎出来,再依法说清楚。他总说,死刑复核这步不能漏任何一个细节,那是当事人最后的希望。
经济犯罪案子里,他同样不含糊。呼和浩特的L某挪用资金案,涉案金额高达270万,按规定算“数额特别巨大”。于兴泉接了案子后,没急着下结论,而是一点点捋证据:发现L某有自首情节,案发前就把钱还了,还主动上缴了违法所得。这些从轻减轻的点,他在法庭上都讲得明明白白,最后法院全采纳了,L某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还缓刑五年——既守住了法律底线,也给了当事人改过的机会。
盯着企业高管犯罪:找根源,给“药方”
办多了经济犯罪案,于兴泉慢慢发现一个趋势:企业高管涉罪的案子越来越多。单说2020年、2021年,他手里这类案子就占了不小的比例。他琢磨着,这不是偶然:有的企业内部治理跟“散沙”似的,权力都捏在几个人手里,没人监督;有的连资金、物流都管不清,漏洞一堆;更关键的是,不少高管对法律没概念,尤其像挪用资金这种罪,总觉得“先用用再还就行”,压根没意识到是犯罪。
知道了根源,他就给企业出“实招”:首先得找专业刑事律师帮着查经营里的合规问题,靠律师的经验把风险提前挡掉;其次企业自己得立规矩,把业务流程里可能触刑的点摸清楚,定期检查;最后,企业家跟公务人员打交道时,得拎清红线,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别因为“不懂”栽了跟头。
把法律的“火种”传下去
于兴泉不藏着自己的经验,总想着帮青年律师以及法学学子们少走弯路。2025年5月,他受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邀请,给学生们做了场“法律之路与光芒”的讲座。没讲课本里的条条框框,而是拿职务犯罪、串通投标的真实案子当“教材”,跟学生们拆解刑事诉讼里各个办案部门的实际运作——比如检察院和法院看证据的角度有啥不一样,让学生们知道“实务比课本复杂,但也更实在”。
他还跟学生们掏心窝子说“专业实力是立身之本”,并给了五点建议:法律意识得强,逻辑思考要练,诚信底线不能破,社会责任得扛住,还要多懂点跨界的知识。同时他也提醒,别小看“口袋罪”的争议,平时要多从案例、实务书里攒经验,就算遇到复杂的案子,也得守住专业的底线。
把实务经验变成“法治养分”
除了办案、讲课,于兴泉还爱把实务里的问题写成文章。他写的东西都很“接地气”,没什么空话,全是从案子里总结的真问题——比如挪用资金罪为啥成了“企业家绕不开的坎”,其实很多时候是企业主没搞懂“企业资金到底是谁的”。这些文章里,有几十篇都被中国知网收录了,不少同行和企业主都爱读。
他还常跟人聊“法治与营商环境”,说“法治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要安稳发展,就得有稳定、公平、透明的规则,这样心里才踏实。他总说,律师不光要办案,还得想着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法治环境越来越好。
后记:二十多年来,于兴泉在刑事辩护这条路上没停过:法庭上,他靠专业为当事人争公正;课堂上,他把经验传给年轻人;书桌前,他把实务思考写成文章推动法治。作为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的刑事部牵头人,他一直记着“专业实力是立身之本”,不管案子多复杂、环境多多变,都没丢过法律人的初心。他做的这些事,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民营企业的权益,为营商环境添一份力——这大概就是法律人该有的担当。(文/金立刚)
责任编辑:立德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 上一篇 凌云壮志担道义,侠骨柔情护权益—访河北泰科(香河)律所吴凌云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