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刀”火爆校园,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
近日,打着“解压神器”“解压玩具”标签的“萝卜刀”热卖并在校园走红。这种“萝卜刀”是塑料制品,一甩“刀片”就出来,再一甩就收回,刀体颜色鲜艳,并有手枪造型、夜光功能等多种款式,深受学生喜爱。网上也流出不少学生手拿萝卜刀做出砍、刺、捅等动作的视频。
“现在玩‘萝卜刀’,以后就会玩真刀”“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玩具,该禁就得禁”……这是许多作为学生家长的网友的看法,他们认为,即使是玩具,也可能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孩子们喜欢模仿影视剧里的画面来舞弄玩具刀、玩具枪等。其中,拿着玩具刀做刺、捅、戳等动作,可能会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
“三角尺也能扎破白纸,是不是上学就不能带尺子了?”“难道我们只能让孩子在‘无菌室’里成长吗?”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萝卜刀”并没有什么危险,没有必要谈“刀”色变,毕竟,在80后、90后的童年里,特别是男生的童年里,都会流传着一把枪、一根棍子或者是一把“刀”的故事。
那么对于孩子扎堆玩“萝卜刀”,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胡美青表示,未成年子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缺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用正确的方式管理、教育未成年子女,引导其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注重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发现孩子玩耍‘萝卜刀’甚至玩耍过程中出现暴力倾向的,家长要履行好教育监护义务。”胡美青解释说,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重教育孩子安全知识,让孩子了解使用刀具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防止误伤自己也避免用刀具伤害他人。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最好将刀具放到小孩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误拿误用,类似“萝卜刀”的玩具也应该在父母监督下进行玩耍使用。
此外,尽管“管制刀具”的前提是刀具得是金属材质的,“萝卜刀”模仿了弹簧刀自锁的结构却没有弹簧刀的杀伤力,但短视频平台上几乎所有有关“萝卜刀”的演绎就是突然甩刀、捅人,甚至“割喉”。
事实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有人通过试验展示,有几款“萝卜刀”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是尖头处很硬,稍微用力便能插破白纸,扎入苹果。有专家表示,“萝卜刀”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其玩具顶部有些坚硬,孩子们在玩耍时如果不注意力道,或者奔跑追逐时不慎摔倒,很容易伤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
现实中,如果孩子在玩耍“萝卜刀”的时候不慎伤人,谁该为此承担责任?
对此,胡美青表示,民法典规定,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如果未成年子女使用“萝卜刀”伤害了他人,则父母应当承担赔礼道歉、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同时,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原因在于监护职责,如果监护人已经尽到监护职责的,虽然不可完全免除其侵权责任,但可以减轻。”胡美青介绍说,比如,如果未成年子女在课堂使用“萝卜刀”将他人扎伤,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应当承担责任;实施加害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父母作为监护人,也要对加害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但因是在学校上课期间,父母的监护职责无法完全行使,因此可以适当减轻。
胡美青提醒,未成年人身心往往不成熟,过度沉迷或者不当使用“萝卜刀”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带来消极影响,还可能引发暴力伤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及时并以适当的方式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安全观。(记者 梁成栋)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校园餐”里“捞油水”,严查!
- 捍卫英烈荣光!法律这样守护烈士权益
- 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如何落地落实 专家呼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这些随处可见的设备,也可能有风险!
- 天上不会掉馅饼!四部门提示: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
- 2024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在京启动
- 法官细论“开门杀”引出的法律问题
- 中国法学会将积极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
- 两部门印发意见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
- 新华全媒+|2023年,那些温暖了你我的法律法规
- 瞭望 | 警惕!“AI换脸”诈骗出现涉政苗头
- 于兴泉、马圣昆| 后补招标程序中串通投标是否构成犯罪
- 从执法检查报告看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成效
- 有人利用“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人脸信息 法院认定人脸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
- 通过周期性“洗脑”推销保健品 武汉警方跨省铲除一个4层级养老诈骗团伙
- “程序辩护高端论坛”在长春成功举办
- 新《体育法》切实保障“少年强”
- 期货和衍生品法8月1日起施行 业界期待发展新机遇
- 重庆:二被告人侵入多地银行计算机系统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