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网络算命”整治力度
近年来,互联网上悄然流行起“网络算命”,像人工智能看面相、专业软件看指纹、手机APP判断星座“运势”等等,网站、小程序、自媒体平台等渠道都有相关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平台、个人以此为噱头引流,打造小有名气的“网红”。“网络算命”方式多种多样,收费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半小时咨询收费高达上万元。此外,还有价格不菲的所谓“消灾物品”,其定价也远超市场同类产品。
“我抱着好奇的心理参与过一些‘网络算命’。一开始就是用免费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然后就说‘最近运气不好,可能会有灾祸发生,要及时转运’,诱导消费者购买有关产品、服务等。与‘网络算命’相关的服务、产品价格从低到高都有,不乏有人为了消灾转运一掷千金。”广西南宁市市民李梦洁说。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算命”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和专门话术,比如先用免费服务吸引消费者,然后再用恐吓、威胁等话术,要求消费者购买相关物品和服务。在交易方面,往往通过红包、转账或打赏等方式,以此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管。高额的利润甚至催生出一条分工专业的“产业链”,其中包括营销、中介、客服等多种角色。
除了骗取钱财,“网络算命”还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有网友表示,常见的“网络算命”需要提供姓名、出生日期、个人照片甚至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有些商家和个人收集这些信息将其打包出售,为犯罪分子实施精准电信诈骗提供方便。”
“算命、占卜等其实是一种心理安慰,人们在遭遇不确定事件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希望能通过算命寻求心理保障。”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杨国新说。此外,大数据、高新技术的引入运用也容易让一些人迷失方向,不辨真伪,不知不觉掉入商家故弄玄虚的套路中。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表示,“网络算命”行为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犯罪,严重的可能涉嫌诈骗等犯罪。“‘网络算命’是否构成诈骗罪,可以从行为手段、收取金额和主观目的来判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让他人付钱,数额较大的,一般就可以认定为诈骗罪。”高艳东说。
针对“网络算命”泛滥的问题,相关整治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日前,多地警方披露了一批打着算命幌子实施网络诈骗的不法活动,有的诈骗金额累计达数千万元。网信等部门要求严厉打击以类似方式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或实施诈骗等行为。
“有关部门在监管执法实践中常面临违法主体追溯难、电子证据收集固定难、电子数据审查难等技术问题,有些已经超越了基层执法工作人员的知识范围。”广西律师协会行政法与政府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思麒建议,应推动立法和相关法律修订完善,明确各方法律责任,同时各地应及时制定实施细则,使监管执法有法可依。此外,还应加强平台违法信息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等方面能力的建设,以及基层执法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电子数据取证、审查能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技术水平。
此外,还有读者建议,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引导,倡导科学精神,注重心理疏导,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重庆市读者方海鹏在来信中表示,针对“网络算命”等乱象,除了有关部门要及时利用信息技术堵住漏洞、防范骗局外,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升自觉抵制和防范能力。(记者 祝佳祺)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纷繁网络纠纷中,如何守护消费晴空
- 北京一企业因在网络直播间刷评被罚
- 《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正式发布
- “开盒”污染网络生态,网暴之门该咋关闭?
- 网警重拳出击!摧毁一网络水军团伙,15人落网
- 北京将严查大数据杀熟和强制搭售等五种网络销售违法行为
- 数说两高报告:看司法为民的力度和温度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最高检: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办案力度
- 最高法发布严惩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
- 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 无牌无证逆行占道乱停乱放等问题突出 “老年代步车”该何去何从?
- 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发布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 云南破获域名黑产大案 联动全国破案300起抓获630人
- 四川广安:数据赋能助力小微工程阳光化
- 辽宁通报5起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典型案例
- 大成律师事务所成功协办数字中国建设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论坛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 公安部:把打击矛头始终对准重大黑恶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