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损害公共利益怎么判?最高法发布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新华社重庆5月28日电(记者周闻韬)如何明确生态环境侵权责任裁判规则,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如何判断是否存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如何细化跨行政区划案件相关程序规则?最高人民法院28日发布5件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明确裁判规则。
图为重庆江津区法院在长江沿岸巡回审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新华社发
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均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例。针对已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如何判断是否存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
指导性案例“北京市昌平区某环境研究所诉某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明确了相关裁判规则:建设项目已经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已经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预防或者减轻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应当依法认定不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风险。明确生态环境侵权责任裁判规则,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各地各级法院之间、执法司法机关之间,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协作衔接机制,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加强流域区域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协同治理。
指导性案例“张某山等人非法采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明确了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案件,适用指定管辖及修复资金跨区域移送执行的规则,即: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以及诉讼活动的便利性、专业性等因素,上级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指定具有环境资源审判职能的下级人民法院管辖;在受损地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更为适宜的,人民法院可以将执行到位的修复费用跨行政区划移交受损地相关部门用于生态环境修复,有效打破区域条块分割,促推协同治理落到实处。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法院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体现在每一个案件办理、每一项司法政策引领中,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能力水平,严格公正司法,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黑龙江通报6起惩治诬告陷害典型案例
- 对骗保行为“零容忍”!国家医保局首次公布个人欺诈骗保典型案例
- 以假充真、销售过期食品……这些案例警示切勿在校园餐上动歪脑筋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 “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公开曝光第二批典型案例
- 国家医保局公布7起个人骗取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机动车环境监管典型案例
- 公安部公布5起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典型案例
- 建设项目损害公共利益怎么判?最高法发布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 传承中华美德 最高法发布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 开工季,拒不录用背后的“暗黑歧视”
- 白银景泰百公里越野赛案一审宣判
- 2021年全国法院网络诈骗类案件近年来首次下降
- 于兴泉律师:以赠送股份分红名义受贿的认定问题
- 今年10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727.0万件
-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
- 哈尔滨市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王沿民因受贿、挪用公款罪一审被判十七年
- 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一审开庭
- 于兴泉:小议企业经营与单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