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对“网络水军”全链条治理
据媒体报道,自6月26日起,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以进一步遏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滋生蔓延趋势,切实维护网络生态、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网民苦“网络水军”久矣!有媒体调研发现,9元可转发1000条,7元可以屏蔽1000条差评,话题阅读4元就可刷100万阅读量……捧人造势、恶评去势、有偿删帖、刷量控评,这些不过是“网络水军”常规动作;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水军”发布违法有害信息“制热点”“蹭热点”,意图操控或扰乱网上舆论秩序,或者借此实施敲诈勒索。网络水军不仅出没在电商平台,社交网络、搜索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几乎都是“重灾区”。
虽然打着网络公关、舆情监测或搜索优化等旗号,但多数“网络水军”实则为虚假舆论炮制机器。这架机器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我们通常理解中的“网络水军”,多指那些实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点击、留言等行为的账号及其背后的操作者。他们规模庞大、神出鬼没,但在整个利益链条中,他们不过是处于最底层的且收益最少的那部分。在他们之上,还有发布“任务”的雇主以及多个层级的中介及组织者、管理者。
成为一名网络“水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能,不夸张地说,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足矣,而且按件计费,来去自由。当前,随着监管的升级,网络水军也不断“进化”能力及策略。初始阶段,“网络水军”账号背后,多数对应存在一个真实的人,而现在随着速发等技术的发展,账号注册和内容分发,甚至包括“养号”等行为,都可以由机器算法来完成。“网络水军”的这种分散性、流动性、大规模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治理网络水军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网络水军横行泛滥,并不只是影响某一个人的购买决策和信息接收。当大量的定向特制虚假信息铺天盖地出现在信息环境和平台上,其污染的是整个信息网络和环境,扭曲的是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认知和互动。更不用说,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络水军的行为已经侵犯到了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损害到了市场经济的正当竞争和规范秩序,已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安全和生态的严重障碍。也因此,此次公安机关在过往“净网”系列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接续打击整治“网络水军”,得到了很高关注和期待。
“网络水军”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理难度和复杂性也都与日俱增。但越是如此,越要多方协同配合,开展全链条治理,加强技术“武装”,遏制其泛滥。要善用技术对水军账号进行识别分析和行为监测,及时进行舆情预警和处理。此外,既然“网络水军”生意链条中存在一个层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那么除了处于“前台”的网络水军外,对“幕后”的那些中介、网络平台管理者等也都应进行严厉打击。
而这又牵涉到一个现实的难题,那就是对于网络水军的敲诈勒索、侮辱诽谤等行为,现有的法律可以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支撑,但对于那些擦边球性质的网络水军及行为,由于法律界定的模糊甚至空白,存在难以界定和管理的困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水军的侥幸心理。完善打击网络水军的法律法规,敲掉相关条文中的模糊滤镜,发挥法律应有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当成为相关治理的优先级议题。
安全晴朗的网络空间,归根到底离不开每一个网民的托举和努力。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水位,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认知水平及使用能力,包括甄别水军和虚假信息等的能力,虽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确是长久之计。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 上一篇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安全网
- 下一篇 19楼扔玉米砸中婴儿,别以为死不承认就查不到自己
相关文章
- 北京将严查大数据杀熟和强制搭售等五种网络销售违法行为
- 最高法发布严惩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启动仪式在贵阳举行
- 五地联动抽查网络销售产品发现177批次不合格
- 严惩利用网络敲诈勒索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 怎样实施、如何惩戒?——专家解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
- 花5万元即可登上热搜榜 新乡警方打掉276人“网络水军”犯罪团伙
- 网络直播拆卡正在“围猎”未成年人
- 19名在越南实施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我方
- 让网络直播传递更多向上向善正能量
- 杨荣宽: 挑战和迎战 法律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信仰
- 司法部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 备案审查体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 巡回审判就地解纷 司法护航东北振兴
- 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司法部联合举办全国律师行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 5月29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 遗产管理人制度加速落地
- 最高检启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
- 青海省海西州政协原副主席程利云一审获刑10年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