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网络安全法施行五周年:守护百姓网络家园
9月5日至9月11日,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五周年。这部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观众在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胡锐 摄
加强治理,捍卫个人信息安全
广东深圳程序员王先生的父亲的手机里频繁出现广告弹窗,他发现,手机隐藏的“透明”App,是某购物软件的小插件。王先生说,由于该款“透明”App捆绑于购物软件,因此在购物软件中输入的商品信息和浏览记录可能会被记录下来。和王先生的父亲一样,不少人都曾在使用网络时被窃取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2019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App采取公开通报、责令整改、下架等处罚措施,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建立专门渠道常态化受理App违法违规问题的投诉举报。据统计,仅2021年,就有超过1100款App因涉及侵害用户权益、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等相关问题被有关部门通报。
重拳出击,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今年3月,安徽合肥市民小周来到合肥市公安局瑶海分局,称其在一款交友软件中被诈骗27000多元。通过对他的问询,民警判断他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经过近3个月的侦查,公安机关在多地实施集中抓捕,抓获包括犯罪团伙主要嫌疑人在内的逾百人,冻结资金5000余万元。
小周的遭遇并非个例。据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近年来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应当对其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5年来,一系列整治活动陆续开展,对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的土壤起到了明显效果。
公安部数据显示,自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9.4万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多措并举,清理网络谣言
2020年7月,浙江杭州的吴女士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视频并捏造虚假信息发至微信群。随后,谣言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接到报警后,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并依法对涉事郎某、何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这起案件虽然是个案,却是网络谣言危害个人权益和网络环境的缩影。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出台,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正在形成。2021年9月,《“抵制网络谣言 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发布,倡导全社会共管共治网络谣言,共建共享网络文明。
此外,近年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针对“饭圈”乱象、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累计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网络安全法的施行有力守护了广大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才符合亿万群众利益。(记者戴威、胡锐)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新华社评论员: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写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 新华视点·聚焦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丨河南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挖湖造景:违规占用耕地、取用黄河水……
- 新华视点丨从天而降的“礼品卡”,究竟是何来头?
- 捐赠人如何才能放心地进行网络捐助?
- “跨省通办”加速跑 便利百姓“就近办”
- 今年10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727.0万件
- 北京“e起首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普法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 “夸克”“网易CC”破坏网络生态被网信部门查处
- 新华视点丨经常收到“积分到期兑换”短信? 小心其中有“诈”
- 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四大立法亮点
- 最高检发布第四批涉案企业合规典型案例
- 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推动实现案件结构与审级职能科学匹配
-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 一问一答间,消费者被“逼”下单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专门立法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权益
- 7月24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 短视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 亮剑!多地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
- 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拟写入立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