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制种基地有个“种子法庭”
新华社兰州7月20日电 题:甘肃张掖:制种基地有个“种子法庭”
新华社记者王博
甘肃省张掖市是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记者近期在这里走访时,听说了一件新鲜事——“种子法庭”。
说起“种子法庭”,张掖市丰乐种业有限公司加工物流部主任李仲祥并不陌生。“每到需要签订制种合同或劳务合同的时候,法官们都会到企业帮我们把关。”李仲祥说,法官时常走访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帮助化解矛盾。
“种子法庭”是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人民法庭探索推行的服务种业的工作模式。西郊法庭位于甘州区明永镇,这里是甘州区玉米制种的主产区,密集分布着40余家种业、贸易企业,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数以万计的制种农户。
西郊法庭庭长彭勋说,由于制种是区域主导产业,自2003年该法庭设立以来,涉种案件数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其他各类纠纷、案件,西郊法庭一度是甘肃全省法院收案数量最多的农村基层法庭,近五年员额法官人均每年办案逾500件。
案多人少,如何为种业营造良好法治生态?西郊法庭法官们为守好“一粒种子”想了不少“高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法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法律服务。(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涉种纠纷化解中,法庭引入村级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将部分简单纠纷解决在开庭之前。法庭组建了专门合议庭审理涉种案件,与当地大专院校、种子管理部门、制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家库”,遴选十余名“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为种业纠纷提供专业咨询,给案件审理增添专业视角。
法官们也主动进村入企提供法律支持。法庭与村级组织联动,发放“连心卡”,建立微信群,在重点制种村设立4个种业纠纷巡回审判点,为农户种产销各环节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法庭还结对联系制种企业,进企业巡回审理、征求意见、化解纠纷,为制种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法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法律服务。(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自该模式推行以来,西郊法庭办理的涉种纠纷非诉解决比例超过70%,调解成功率超过80%,涉种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仅为25天,比过去缩短了一倍多。
甘州区人民法院院长王宏荣说,“种子法庭”通过治“未病”,让当地涉种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今后全区涉种案件也将逐步向该法庭归并,推动实现涉种案件办理专业化、专门化。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河北首家知识产权法庭——雄安知识产权法庭成立
- 35个“田间法庭”守护春耕
- 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发布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 流动法庭,把解纷和普法送上门
- 公安机关全力开展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 甘肃警方摧毁一特大电子烟非法制贩网络
-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原厅长肖铮一审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
- 甘肃省原副省长宋亮受贿案一审宣判
- 甘肃张掖:制种基地有个“种子法庭”
- 7月2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 “咬住问题不放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综述之二
- 张民元律师新作《证据终结者》第十三章:法不认亲
- 7月25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 求职时被问婚恋情况及父母工作职务 招聘方开展背景调查的边界在哪?
- 张民元:知识无国界,知识财富的权利人有祖国
- 税费支持政策不能松劲
- 高温津贴是不是该涨涨?“高温月”能不能延长?
- 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农用生产资料违法典型案例
- 公安经侦部门部署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