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付费内推”等求职陷阱?教育部支招
教育部近日发文,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务必提高防范意识,牢牢掌握4招“求职秘笈”,避免落入招聘陷阱,实现尽早顺利就业。
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实习生套娃”等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教育部提示,警惕求职骗局,不打无准备之仗。
警惕“付费内推”。“付费内推”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付费内推”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相关求职者难以主张自身权益。在求职中,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
警惕“实习生套娃”。“实习生套娃”是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甚至是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在求职中,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实习或就业岗位,避免落入“空手套白狼”的圈套。
警惕“虚假招聘”。“虚假招聘”是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在求职中,要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等都需要谨慎对待。
警惕“非法传销”。“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者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
针对相关求职问题,教育部向高校毕业生提出4点建议:第一,使用正规求职渠道。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官方网站,或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获取求职信息。第二,及时核查招聘信息。通过查询用人单位的工商信息来确认是否合法注册。通过用人单位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电话核实招聘信息,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第三,时刻保护个人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在求职过程中,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付他人或泄露银行卡、网银密码,确需提供证件复印件或影印件时,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第四,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如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遇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要立即拨打110电话向公安部门报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刷刷牙就能瘦”,为啥有人信? 记者调查伪科学话术与焦虑营销下的减肥陷阱
- 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提醒消费者警惕“退保黑产”陷阱
- 中消协:牢记“三不原则”远离网络购物陷阱
- 当心!“取暖神器”背后的安全陷阱
- 如何避开“付费内推”等求职陷阱?教育部支招
- 花钱能买入学资格?小心这种“陷阱”!
- 打赢游戏拿奖金?合法外衣下的赌博陷阱
- 教育部公开曝光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 警惕“培训贷”套路涉世未深大学生 6名学生讲述落入“培训贷”陷阱经历
- 拍案|“高薪就业”还是“无底陷阱”?警惕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黑手”伸向高校毕业生
- 实名制漏洞吞噬网暴治理成效
- 高温津贴争议,究竟该由谁来举证?
- 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专项行动部署会召开
- 湖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张民元:知识无国界,知识财富的权利人有祖国
- 名校毕业生求职当保姆暗藏玄机
- 最高检发布依法从严惩治2021年至今最高检挂牌督办31件重大财务造假案件
- “红通人员”冯卫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法所得没收案一审开庭
- 遭遇互联网侵权,“小”事可以不“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