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新华社深圳5月27日电 题: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白瑜
从万荣稷王庙的岁月留痕,到阆中古城的古今对话、龙门石窟的数字活化……200余名专家学者27日齐聚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就老城保护、文物建筑修缮、法律保障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深度讨论,探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
在山西省西南隅黄河岸边、稷王山麓附近,坐落着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古建筑——山西万荣稷王庙,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原本被判断为金代建筑,但2011年在测绘过程中,专家意外发现了藏于大殿前檐的“天圣元年”(1023年)题记,确认了其为北宋建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认为,正是因为该建筑在文物建筑维修中以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构件,保护构件表面不因施工而受到摩擦、碰撞和破坏,且在构件表面涂抹防护材料,才得以发现很不明显的纪年题记。
稷王庙的案例是文物保护工作秉承最小干预原则的典型案例。这种科学保护理念与新文物法中“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谋而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在论坛中表示,此次文物保护法的全面修订具有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法治利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以龙门石窟为例,“数字龙门”已开发20多年。数字化首要任务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等技术对石窟造像进行高精度采集,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
与会专家认为,要将法律保障与数字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法律明确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规范和准则,确保数字化成果合法合规使用;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物保护和展示方式,挖掘文物更深层次价值,使文物以更生动、多元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文化遗产的全民共享。
本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现场还设置了文化遗产展区,集中展示了北京中轴线、扬州古城、阆中古城、深圳大鹏所城等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成果。同时,展区还陈列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生态环境部回应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热点问题
- 公安机关对广州市某科技公司遭境外黑客网络攻击开展立案调查
- 最高法:坚决依法严惩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以法治利剑守护未成年人安全
- 特稿|善法天下治——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力量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最高检: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办案力度
- E法黔行 | 解锁新时代法治宣传的“流量密码”
- 宁夏为重点投资项目提供定制化法治服务
- 拓展高水平法治人才培养新空间——最高检组织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
- 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原副司长李勇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
- 最高检: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 宁夏严打非法挖掘贩卖古生物化石行为
- 预定养老公寓藏陷阱,已有2100余人被骗,涉案超1.3亿!
- 公安机关2022年关闭“网络水军”账号530余万个、非法网站530余个
- 近四万名检察官在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
- 谁在鼓吹“18岁后就得抗衰”?
-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自信
- (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 北师大·大成/刑辩案例研讨讲堂:于兴泉《刑事案例与营商环境、法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