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界之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

 

6月20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3079律界之声2022-06-20
  网络科普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网络科普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  【记者观察】  深潜3500米探寻海洋生物的“深海勇士”,收集数百种珍

  网络科普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网络科普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

  【记者观察】

  深潜3500米探寻海洋生物的“深海勇士”,收集数百种珍稀植物种子的“植物猎人”,一天内翻越三座山、徒步15公里的“追豹女孩”,在无人岛守候多年的“燕鸥保镖”……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心力合流、聚沙成塔,为生态万象搭建起保护屏障。这些人当中,有手拿监测表格、在深山野林穿梭的自然保护工作者,也有坚守在显微镜旁、计算机前的科研人员,他们挥洒智慧和汗水,守护自然与生命之美。当我们放眼网络世界,还能发现很多科普工作者活跃的身影。擅用各类社交媒体、拥有丰厚知识储备的他们,在虚拟空间构建起一个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络课堂。

  “网络热门生物鉴定”引发的线上热潮,让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成为现象级科普作者。他打造的个人科普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以短视频收获数千万粉丝,引发了网络“博物热”。在他的“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系列短视频中,你不仅可以了解花鸟鱼虫、走兽猛禽的学名、种属及一些珍奇生物的特性,还可以学习如何辨别营销账号制作的虚假视频。有网友这样评价:“小亮火了之后,遇到稀奇古怪的动物视频,弹幕里经常出现‘这个不是小亮科普过的××嘛’。科普工作者提升国民知识素养的作用,真的不一般。”

  有人说,博物学的“浪漫”存在于科学和艺术之间。或许,网络科普也是如此。新媒体只是科学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普及的载体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其传递的内容价值。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认识动植物是尊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还有很多科普工作者,身体力行地探寻着生物多样保护与网络科普之间的连接方式——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在微博上记录工作中救护兔狲、雪豹、猞猁、荒漠猫等野生动物的日常;90后“学霸夫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唐骋、曾在学术期刊工作的蔡春林共同运营科普视频账号“芳斯塔芙”,被誉为B站传递知识最严谨的科普账号;由于经常在视频里对植物进行报菜名式的介绍,王辰被称为“科普届的相声选手”。他曾经是《博物》杂志编辑,受张辰亮影响从科普作家转型为自媒体人,为粉丝“解锁”植物背后的科学知识……

  为把科普课堂的概念延伸开来,还有许多新的尝试。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前夕,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打造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正式上线,采用信息化、可视化、虚拟化手段,通过图文、直播、AI以及元宇宙动态场景等生动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2022年4月,“城市生物图鉴”“春日识花挑战”等话题活动接连举行,600位科普博主带领网络用户观察身边生物,体会生物多样性。

  2021年10月8日,中国发布首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与实践,指出“中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与度全面提高”。倡导全民行动,是中国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的举措之一。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网络视频、科普作品可以引导大众通过科技力量感受自然万物、体味“博物之美”,让更多人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了好奇的本能、求知的欲望,一步步迈向科学的真谛。下一步,为公众提供自然科普教育的网络生物多样性课堂,或可成为撬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行动的重要发力点。(记者 王美莹 周梦爽)




 

  别让虚假口碑误导消费
记者:黄超   新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两天我去打卡了‘种草’已久的湘菜馆,网上好多博主说是老长沙的味道,结果发现量少价贵还难吃。”近日,湖南省长沙市读者林女士来信表示,她在一款消费生活分享APP上关注的许多博主点赞的“网红”餐厅,其实名不副实。

  什么产品祛痘效果好?什么小众景点值得一去?“去网上看看别人怎么说”是许多网友的习惯做法。在社交平台上,“过来人”的经验可以帮助其他人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获得更好的消费和使用体验,网友们称之为“种草”。

  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户的分享和测评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和美化程度,容易误导他人,甚至有些商家和平台通过在社交平台上雇用写手、拍客为其作虚假宣传,人为加上“网红”标签——这大大降低了网上口碑的可信度。

  北京市民邱小姐分享了她的旅游经历。“我在一款社交APP上偶然看到一处草原上的火山群景观,火山在宽广辽阔的草原上隆起,看起来很壮观。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与景色相搭配的衣服,想多拍一些好看的照片。”怀着很高的期待值自驾6个小时,等待邱小姐的却并非预期中的美景:“又黑又灰,只有一点点绿色,让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邱小姐说,后来她才注意到,那些照片不仅加了很强的滤镜效果,还用了特殊视角,游客很难体验到。“我以后会更多通过身边朋友获得真实反馈。”她说,这样的经历降低了自己对平台的信任度。

  谈及滤镜,一名拥有3万多粉丝的文具博主“小甜”表示,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个人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调色、展现生活美好是正常的,不能“一刀切”地认为带修饰性的内容都具有欺骗性,“但的确存在一些平台和商家夸大其词,甚至雇用网络水军开展虚假宣传的现象,监管部门和平台应当及时治理这种欺骗行为”。

  消费者应当如何分辨“虚假种草”,避免被夸张的宣传蒙骗?武汉大学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系主任张敏教授表示,“晒”是互联网时代极具特色的内容呈现形式,网友“晒”生活、“晒”美景都是正常的,不过,一旦有许多网友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晒”同一个内容,那就有可能是“虚假种草”了。

  “虚假种草”来源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变现压力。单纯的评价、推荐、攻略难以实现产品与用户之间即时、双向、高黏性互动,因此平台都在力求通过社区分享实现转型,逐渐走上社交电商的变现之路,这会呈现“社交行为种草化、种草行为商业化、商业行为公司化、公司行为娱乐化”的趋势。“通常是由平台的内容合作机构组织旗下大批博主通过群体行为实现变现,而此类公司擅长用娱乐化的手段在监管边缘地带打‘擦边球’。”张敏分析。

  刷量、删差评、虚假评论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扰乱了网络经济的正常交易秩序,还可能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达到平台垄断目的。据了解,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涉及消费、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者,轻者删帖、封号,重者可能面临法律法规的处罚。一些平台也启动了“虚假种草”专项治理。

  业内人士表示,虚假信息的生产与治理是一场以技术为核心的“攻防战”,平台要强化责任意识。建议采用贴标签增加虚假信息辨识度等技术治理方式,或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虚假信息的自动检测和标注,通过算法提高权威信息排名或降低虚假信息排名,通过机器学习检测图片、视频和深度伪造,通过侦测文本质量识别社交机器人等方式,加强虚假信息治理。

  “如果碰到诈骗行为,要及时保留证据并与平台客服联系,必要时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张敏说,普通消费者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轻信自媒体信息、不盲目跟风、不要有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对广告软文提高辨别能力。

  (田宇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10 版)




 

  “追豹女孩”:在世界屋脊绽放青春光芒
讲述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雪豹监测项目协调员姜楠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追豹女孩”:在世界屋脊绽放青春光芒

  三江源国家公园昂赛大猫谷 姜楠摄/光明图片

  青藏高原上的雪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花儿地姜楠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今年是我在青藏高原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从青海玉树三江源,到海西祁连山,再到西藏那曲,我一直都在“追豹”的路上。

  雪豹是青藏高原的保护旗舰种。社区监测、生计发展、人兽冲突、垃圾管理……这里的每项工作都和雪豹息息相关。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们组织当地牧民作为监测员参与布设和维护红外相机,我们负责回收及整理、分析、反馈收集到的数据。通过一台台红外相机,我们能清晰捕捉该地区雪豹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踪影,了解它们的活动节律、分布信息和行为习惯。

  在世界屋脊研究野生动物,免不了直面挑战。雪豹喜欢陡峭的石壁和山崖,因此安放红外相机必须克服恐高心理。2021年10月,在云塔村爬山布设红外相机时,我为了紧跟队伍,没来得及观察周围环境。当穿过灌木到达监测位点时,才发现自己站在山脊线上,背后就是几十米高的断崖,立马吓得眩晕蹲下。检查并重新安装好红外相机后,我们又爬完两座山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这一趟,我们创造了为追逐雪豹一天内翻越3座山的纪录。

  在祁连山无人区,相机布设在没有路的山沟里,车只能开到沟口。我从下午3点顺着河往沟里走,走到最深处相机位点时,已经傍晚7点左右了。此时气温明显下降,体力耗尽的我只能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加快脚步,终于在晚上8点半回到了车里。这一天下来,我大概走了15公里的山路。2021年11月,我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格拉丹东雪山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当晚在姜古迪如冰川下海拔5350米的牧户家借宿。下半夜,我的心率突然下降到65左右,由于高原反应喘不上气,同行人紧急找来氧气,才化险为夷。

  这条路虽然艰苦,但也留下很多感动瞬间。每次回收红外相机数据,当地牧民监测员都会紧盯我的电脑屏幕。当看到雪豹时,他们会激动地大叫“sa”(雪豹的藏文名),然后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个不停。2019年玉树遭遇雪灾时,监测员白玛把受灾的野生动物背到家中处理救助、悉心照料,并放归野外。三江源的牧民们对动物的热诚是我们开展保护的有利条件,也是三江源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以保存的基础。

  近年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已有30多位青年研究者在青藏高原留下了足迹。在嘉塘草原,我们开始了草场监测及恢复,发动社区阿姐制作手工艺品;在巴塘草原,我们让水獭成为玉树结古镇的明星物种;在昂赛峡谷,我们开展的自然体验活动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猫谷”;在索加草原,我们协助安装防熊门窗缓解当地人熊冲突……相信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公众会关注这片神奇的土地,也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阵营中来。 (记者 王美莹、周梦爽、王斯敏 通讯员 杜克成)

 

责任编辑:小叶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