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判首例碳排放配额交易案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吴文诩)记者17日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日前公开审理一起采购碳排放配额纠纷案件,依法判决北京某环保公司向四川某发电公司支付碳排放配额采购差价款289万余元及利息。据悉,该案是北京市首例碳排放配额交易案件。
据介绍,2021年12月14日,四川某发电公司就采购碳排放配额发布比选公告。当日,北京某环保公司向其发送《报价表》并载明交易配额数量、单价、交割时间及违约责任等,称提供碳排放配额46万吨,含税单价44.7元/吨。并在《报价表》后附“拥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持有证明”,同时承诺“若我司无法完成上述承诺,贵司可在市场上按商业合理的方式购买与合同交易标的等量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如有差价,应由我司补足”。次日,四川某发电公司向北京某环保公司发送《中标通知书》确定北京某环保公司为中标人。
2021年12月22日,北京某环保公司致函四川某发电公司称,因存在市场交易实际困难,提出补充协议或解除中标合约等。四川某发电公司表示,获知北京某环保公司拒绝履约后,为保证生产经营正常开展,其立即与某石化公司联系,因时间紧迫,四川某发电公司基本没有进一步议价余地,最终按含税单价51元/吨另行购买相应配额,双方已于2021年12月23日交易完毕。
朝阳法院经审理认为,民事主体在碳排放配额交易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产业政策,依法依约履行义务。结合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判定,北京某环保公司报送《报价表》等行为,应属双方之间正常的交易行为,是双方真实性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属合法有效。综上,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北京警方曝光“售后补偿”最新诈骗引流手段
- “山寨共享单车”?北京严查!
- 北京一企业因在网络直播间刷评被罚
- 北京“打假警队”:守好知识产权保护“最后一公里”
- 北京将严查大数据杀熟和强制搭售等五种网络销售违法行为
- 去年以来北京立案查处直播带货违法违规案近百件
- 北京深化“智慧警务”便捷证件办理
- 北京:专项行动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837件
- 北京公安开启“夏季行动”
- 北京去年以来共查处侵权假冒类案件7717件
- 办案人员侦查实验形成完整证据链 交通肇事变故意杀人
- 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开展专项行动防范遏制重大商渔船碰撞事故发生
- 成渝两市建立跨区域消费维权协作机制
-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 新华全媒+|2023年,那些温暖了你我的法律法规
- 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丨缅北电信诈骗亲历者讲述真实的《孤注一掷》
-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费动辄几千元至数万元 成了桩热门生意
- 以“微农机”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 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对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