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莫让谣言搭上AI“快车”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 题:莫让谣言搭上AI“快车”
新华社记者邵鲁文
近日,网上接连出现多起虚构突发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等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地公安机关通报显示,一些不法分子为博眼球蹭热度、吸粉引流,使用AI工具编造虚假信息误导网民甚至引发公众恐慌。
只需要简单输入和调整指令,AI工具就能批量生成谣言视频,视听兼具、图文并茂。迅速迭代的AI技术正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异化成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部分不法分子还会通过多次优化提示词等手段弱化AI生成痕迹,使得迷惑性和诱导性更强。更为恶劣的是,一些谣言背后,已存在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技术越“好用”,就越需防止“滥用”、确保“善用”。技术创新的活水如果不能引向规范发展的河道,不仅冲击社会信任的堤坝,还会扰乱正常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秩序。
防止AI造谣,源头治理是关键。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要强化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在算法设计阶段就应嵌入伦理约束,管理好训练语料,做到清晰标识。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也要不断升级审核体系,提高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检测精度,在借助AI治理谣言的同时,完善人工复核机制弥补算法短板。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治。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也已相继出台。下一步要继续填补法律空白,与时俱进完善细化规范AI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加强法规执行,为制作传播生成合成内容的相关主体划定法律的红线。
AI谣言的治理并非一日之功,要以技术制衡技术、以责任锁住风险。在信息生成到传播的全链条中,包括大模型开发者、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使用者等都应各负其责。相关监管部门应在延续已有网络虚假信息处理机制基础上进行重点监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规严惩,才能有效消除AI谣言滋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新华时评|莫让谣言搭上AI“快车”
- 新华调查丨骗取超1200万元,中医馆为何成医保诈骗“流水线”?
- 新华视点·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丨“几元绕开限制”,谁在诱导孩子沉迷网游?
- 新华全媒+丨食品添加剂新标准实施月余,落地实施情况如何?
- 公安机关公布10起涉敏感案事件等领域网络谣言案件
- 新华视点·聚焦315丨冒牌假货如何成为“海外专柜正品”?
- 数说两高报告:看司法为民的力度和温度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特稿|善法天下治——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力量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两会新华视点丨点击两高报告十大关键词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两会新华解码丨彰显公平正义!解码两高报告中的这些民生案_2025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 房产中介骗取客户首付款用于投资 反被投资平台骗光所有钱
-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人民观点) ——深入学习领会“十个明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⑦
- 张民元律师新作《证据终结者》第二十八章:责任与情感(5)战前的枪声
- 以尽职担当守卫公平正义——追记“全国模范检察官”蒋春尧
- 辽宁鞍山破获一跨11省25市涉案金额千亿余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 暴雨天汽车被淹,保险如何理赔?这件事别做!
- 山东泰安东平“9·3”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 二代身份证陆续期满 如何错峰换证?
-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铭晖受贿、滥用职权一案一审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