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界之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

 

6月6日律界之声新闻速递

2379律界之声2022-06-06
  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逾二十六万件环资案
作者:张晨 新闻来源:法治日报  原标题: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逾二十六万件环资案  本报北京6月5日讯 记者张晨 最高人民法院

  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逾二十六万件环资案
作者:张晨   新闻来源:法治日报

  原标题:去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逾二十六万件环资案

  本报北京6月5日讯 记者张晨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1)》。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97492件,审结265341件,同比分别上升8.99%、4.76%。

  据报告,2021年,人民法院坚持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受理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39023件,审结35460件。严格贯彻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法追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受理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85468件,审结167055件。充分发挥行政审判预防和监督功能,支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受理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73001件,审结62826件。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917件,审结4943件;受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69件,审结137件。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和审判组织2149个。



 

公安部:2017至2021年全国共查获假烟210万件
作者:郝萍、吴楠   新闻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 (郝萍、吴楠)记者今天从公安部获悉,2017至2021年,全国共办理涉烟犯罪案件4.3万起,查获假烟210万件、烟丝烟叶近10万吨,收缴制假烟机1700余台,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重大案件390余起,刑事拘留4.4万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涉烟犯罪形势,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安部部署全国烟草专卖部门和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涉烟违法犯罪高压严打态势,充分发挥联合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合作和跨区域协作配合,将卷烟打假工作纳入公安部“昆仑”专项行动。

  记者了解到,此次卷烟打假工作聚焦重点地区和中转运输、物流寄递等重点环节,坚持“打团伙、破网络、抓主犯、断链条”,全面开展专项打击和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假烟生产、非法分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在打击境外制假海上偷运、巩固重点地区源头治理、打击重点领域涉烟犯罪、打击原辅材料供应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挤压了涉烟违法犯罪的活动空间。

  据了解,2017至2021年,全国共办理涉烟犯罪案件4.3万起,查获假烟210万件、烟丝烟叶近10万吨,收缴制假烟机1700余台,两部门联合挂牌督办重大案件390余起,刑事拘留4.4万人,先后组织破获杭州“9·22”、江西“12·01”、福建“2101”等一批案值上亿元的特大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亿元。

  在此期间,广大烟草专卖管理人员和公安民警在烟草打假斗争中忠诚履职、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表彰先进、鼓舞士气,两部门联合印发通报,对全国烟草专卖系统、公安机关59个卷烟打假工作先进集体和120名卷烟打假工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安部打击制售假烟网络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烟草专卖部门、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卷烟打假工作,严打跨境制售假烟违法犯罪,强化重点地区源头打击和综合治理,集中力量打击非法经营烟丝烟叶和非法运输卷烟等活动,切断制售假烟地下供应链条,坚决遏制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势头,全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国家经济利益。




 

  为预付卡消费套上“紧箍咒”

  作者:常鸿儒   新闻来源:法治日报

  原标题:为预付卡消费套上“紧箍咒”

  近日,《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为诱导办卡、商家关门跑路、退费维权无门等一系列单用途预付卡消费问题套上了法律“紧箍咒”。

  所谓单用途预付卡,就是花一次钱,购买一段时期的服务,例如预先充值办理的健身卡、理发卡、网课卡等。这种消费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繁荣市场。一方面,消费者可以获得让利打折、项目赠送等实打实的优惠,还省去了每次支付的麻烦;另一方面,商家可一次性预收顾客定额款项,相当于拥有了固定的客源。

  但是,随着预付卡消费方式的流行,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消费者因一时冲动或商家诱导而办卡,还未消费,或是消费几次后对于服务不满意,想要退卡却被拒绝,不知如何维权;部分商家在经营困难之时选择关门跑路,消费者还没有消费完的钱款不翼而飞……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消费投诉共17万件,其中,教育培训领域12万件,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行业5万件。

  针对现存问题,《条例》明确规定,消费者自购买预付卡之日起7日内未兑付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退卡或退回预收款余额。同时,要求建立预收资金存管制度,纳入存管管理的经营者须将符合规定要求的预收资金存入专用存管账户并按照规定方式方可支取。可见,《条例》以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织密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之网。

  为预付卡消费套上“紧箍咒”,促使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还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及时依法处理各种预付卡消费问题;商家要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把心思用在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上;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冲动盲目办卡。期待各方行动起来,在依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提高维护人格权的社会认同(新视角)
作者:谭涵文   新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格权”,对公众来说或许还是个稍显专业的法律术语,但提到不时接到掌握详细个人信息的骚扰电话、未经授权被发布个人照片、手机App常在后台调用麦克风等行为,却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侵犯人格权的高频问题。除了大众熟悉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等都是民法典中规定的人格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不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故事化诠释,更对新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

  故事化的鲜活案例,让大众清晰认知人格权的边界,也让司法实践有了更具体的参照。面对个人信息泄露、个人征信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时,我们常处于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状态,而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条文,对普通大众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门槛,这使得现实中许多人难以意识到自身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或者能意识到一些行为给自身带来的不便和不适,但不知道如何判断该行为是否属于不法行为,该以怎样的方式积极维权。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让他们在一些不法行为上得寸进尺。最高法将具体的案情和裁判结果对照解读,使得法律知识通俗易懂,对侵权行为的界定也更为直观,有利于大众形成更敏锐的维权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依法保护人格权的法治氛围。

  案例的发布,让数字化时代产生的新问题、新争议得到了规范的司法解释。深入发展的数字化生活,让人们的人格权面临着更复杂、更多元的环境,而如何在不断产生的新事物中保护人格权,也容易成为司法争议地带。人工智能、可视门铃、搜索引擎等新技术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必备工具,随之而来的则是算法滥用、监控泄露、越权读取等隐患,对此大众常常苦恼,却对法律界限认知模糊。案例直面这些前沿技术带来的实际生活困扰,强调了新技术应用中人格权保护的优先位置,彰显了人文立场和保障人格权的决心,同时将更有力规范数字化工具的利用,引导平台、开发者等审慎运营。

  除了鼓励维护人格权,案例中也对人格权保障的限度进行了相应的阐释,防止人格权被滥用。人格权不会成为混淆事实的挡箭牌,而是引导大众相互尊重、相互监督的法律屏障。

  大众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对人格尊严和个人空间的保护意识更为强烈,去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近20万件,同比增长近20%。这也对司法机关的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会成员维护人格权的共同认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尊重并保障人格权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小叶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