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商品缩水让消费者很苦恼
一些商家利用“低价”诱导消费者,却在商品规格、净含量上“做文章”
网购商品缩水让消费者很苦恼
近日,北京市民王欣(化名)在某直播平台看到, 购买5袋果蔬兔粮,每袋仅需15.9元。觉得划算的她立马下单。但收到商品后,她感觉包装袋子明显要比直播中展示的小一截。
“我收到的袋子显示的是净含量1千克,但直播展示的袋子外观很大,看上去很沉,有两三千克的样子。”王欣就商品规格咨询客服,客服表示:“这样的价格就是买这样重量、型号的商品”。
现在,不少商家通过直播带货等网络渠道销售商品。在直播中,一些商家反复强调优惠力度大,如买一送一、100元10件等,却往往不提及规格等商品关键信息。不少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数对得上量却对不上,实际收到的商品出现缩水情况。
记者发现,坚果、熟食、水果等食品是出现缩水情况的重灾区。一位消费者反映,他网购了5袋夏威夷果,在网店宣传图上,每袋夏威夷果都是大袋装,从外观上看每袋差不多有两三斤重。而下单收到货后打开一看,都是小袋装,每袋重仅100克。
缩水问题高发的另一个品类是日用品。日前,李先生向媒体反映了他的遭遇。他看到网络直播宣传,“一箱30包的抽纸只需要29.9元还包邮”,觉得很划算就果断拍下了两箱。可收到货后,李先生大吃一惊:“这个抽纸比一般抽纸小很多,还没有我手掌大呢。”李先生特意进行了测量,一般的抽纸大多是12.5厘米×17.5厘米,而他收到的抽纸竟然只有12厘米×8厘米。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熊超表示,网购商品这种“数对量缩水”的情况,涉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广告法则明确,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姚盛认为,商家利用信息差在商品规格、净含量上“做文章”,一方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另一方面涉嫌虚假宣传,严重的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而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针对网购商品缩水问题,已有消协组织发出呼吁,网络平台应加强动态监管,建立更加安全、健康的交易市场。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表示,平台应当加强对商家资质、营销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全面掌握商家的经营资格、信用状况等;同时应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机制,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记者 刘兵)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机票退改签政策苛刻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踩坑 记者调查机票退改高手续费问题
- 消费者遇“照骗”,商家与平台均有责
- 网购酒店套餐遇照骗 消费者应留存证据依法维权
- 盗用他人直播内容销售劣质商品屡禁不止 专家:以技术迭代完善平台监管实现盗播内容溯源
- 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提醒消费者警惕“退保黑产”陷阱
- 宁夏将实施四大专项行动为消费者权益护航
- 中消协提示:警惕早教、健身等领域“职业闭店人”侵害消费者权益
- 52元的中药面包、38元的中药冰淇淋销售火爆,有消费者质疑——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容易因退货发生纠纷——七日无理由退货,哪些情况不适用
- 新华解码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7月施行 聚焦哪些群众关切?
- 未成年人可通过五种途径维权和求助
- 全国“巾帼普法乡村行”暨“驻华女外交官下基层看普法”活动在沪举行
- 江苏省纪委监委通报5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
- 让内设纪检机构工作强起来 来自中央单位强化协同监督执纪的探索
- 70多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 信披违规是主因 监管“零容忍”升级
- 公安部组织8省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涉养老诈骗集中收网行动
-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观点) ——深入学习领会“十个明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②
- 35个“田间法庭”守护春耕
- 全国海关打击走私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