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公开262个典型案例 近半涉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并答记者问。公开典型案例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目前已公开的262个典型案例中,48.5%都涉及环境污染和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翟青介绍,从2015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开始试点,到2018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从2019年启动第二轮督察,到今年上半年,分六批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现在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督察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长江岸线保护、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祁连山生态修复、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问题整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督察也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督察,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如在长江岸线整治方面,长江11个省(市)累计腾退了长江岸线457公里,既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
公开典型案例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聚焦突出问题、压实环保责任的重要举措。翟青介绍,目前已公开了262个典型案例,主要涉及三类问题,分别是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以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等问题。262个典型案例中,涉及环境污染包括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占48.5%,涉及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占33.2%,涉及弄虚作假等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18.3%。
“督察最终成效是要体现在问题的整改上。”翟青表示,督察工作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督办、回访工作机制,督促当地将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一方面坚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都公开,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回访力度。此外,还要持续盯办。在督察进驻一个月结束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和各督察局都会将一些重点问题列为盯办的事项,拉条挂账,紧盯不放,保持压力,直到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贵州通报9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 学生在校受伤,责任如何判定?最高法发布涉校园管理民事纠纷典型案例
-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典型案例
- 直播电商监管新规将公开征求意见 出重拳净化行业生态
- 公安机关依法严打危害生态和生物安全犯罪
- 最高法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
- 湖南通报6起重点领域公共资源交易腐败典型案例
- 最高检发布指导性案例 涉及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类型
- 最高法发布第44批指导性案例
- 青海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 全国检察机关去年前11个月起诉职务犯罪2.3万余人
- 全国首部湖泊总磷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出台
- 山西省孝义市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王勇因纵容盗采煤炭等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
- 山东通报4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
- 网信办:滴滴公司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违法违规被罚80.26亿
- “航班取消”套路骗走旅客近万元 警方提醒:第一时间与官方客服核实
- “摆摊收徒”成“传销式”扩散应强化监管
- 重庆警方侦破一特大网络直播跨境赌博案
-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