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公布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支持全面创新典型案例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熊丰、杨湛菲)盗录传播院线电影、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利用直播带货售假……公安部19日公布一批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支持全面创新典型案例。
打击盗录传播院线电影犯罪典型案例。2023年1月,按照公安部部署,浙江、辽宁、山东公安机关紧密协作,在版权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下,破获“1·25”盗录传播春节档院线电影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捣毁非法网站、App、网店32个,查获盗版《流浪地球2》《满江红》等电影45万余部,及时遏制春节档院线电影盗录传播风险。
打击侵犯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犯罪典型案例。2022年8月,北京市公安机关破获“8·18”制售假冒北京环球度假区文创产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现场查扣仿造的文创产品4.6万件、假冒商标标识7.7万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合法权益。
打击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犯罪典型案例。2023年1月,吉林省通化市公安机关破获“7·11”制售假冒品牌化妆品案,打掉一个租用民房设立生产窝点、使用假冒包材加工生产假冒国内知名品牌化妆品,通过网络对外销售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现场查获假冒品牌化妆品6.6万支,有力保障化妆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打击妨害地域特色经济发展侵权假冒犯罪典型案例。2022年9月,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公安机关破获“9·20”制售假冒品牌滑雪设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查扣假冒品牌滑雪运动装备6000余件(套),半成品1万余件(套),服务“冰雪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击侵犯高科技设备专用软件著作权犯罪典型案例。2022年1月,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1·5”侵犯高科技设备专用软件著作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打掉一个利用技术破解手段盗版高科技设备专用软件的职业犯罪团伙,查扣存储涉案盗版软件的服务器等30余台、破解工具700余个,切实保障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还包括打击侵犯农产品地理标志、打击利用直播带货售假、打击制售假冒品牌消防产品、打击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日化用品犯罪等。
责任编辑:闻浪
本文由 律界之声 提供,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
- 贵州通报9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 学生在校受伤,责任如何判定?最高法发布涉校园管理民事纠纷典型案例
-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典型案例
- 审结54万余件!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 河北首家知识产权法庭——雄安知识产权法庭成立
- 最高法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
- 公安部提示2025年清明节小长假交通安全
- 湖南通报6起重点领域公共资源交易腐败典型案例
- 公安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
- 最高检发布指导性案例 涉及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类型
- 如何避“坑” 63.5%受访大学生提醒签好实习协议
-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安全网
- 合同签订“避坑指南”
-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 行暖心举措保障老有所安 更进一步贴心担当护航“桑榆之乐”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原党组书记、厅长李宏庆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春节假期结束,快递行业迎来业务高峰,专家提示:警惕快递“空包诈骗”
-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剑指违规推送恶意炒作
- 最高法与全国妇联共同发布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司法救助典型案例